新聞中心
防疫新十條出臺,期待充滿活力的中國歸來
12月7日,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《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》,提出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,消息甫出,立馬登上各大平臺熱搜榜。輿論的熱議和歡迎,反映出政策的制定和出臺精準契合了當下民眾期許,也為接下來做好新形勢下的疫情防控、更好便利民眾生活開了好頭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防疫新十條發布前一天,12月6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,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。會議強調,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,全面深化改革開放,大力提振市場信心,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。
經濟社會發展、擴大內需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這些經濟工作中的不同改革向度,早已楔入了疫情防控的因子,在統籌謀劃的方法論中尋求著抓改革、促發展的最優解。此次,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一天后,即發布新的防疫政策,既是民生所需,也是在為今年乃至更長遠的國家經濟建設創造穩定、有序的外部環境。
此時,距2019年12月新冠疫情暴發已經三年了。這三年,從黃鶴樓到黃浦江,從西南邊陲,到北疆草原,國家層面有效處置多輪疫情,有效應對了5波全球疫情的沖擊。我國感染率和死亡人數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。
與此相對應的,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在疫情中經歷了諸多悲歡離合的故事,人生起落總少不了疫情的影子。國家疫情防控成果的取得,正離不開這其中每個普通人的理解、支持、配合和付出。同時,我們每個人也是國家防疫成果的受惠者。當每位國民的生命與健康被置于國家敘事的最高層級,這份安全與安定之感自會盈于民眾心中,也是個體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勇氣和力量所在。
三年來,我國不斷調整優化防控措施,每一次調整都十分審慎,每一次都力求做到“因時因勢”。不管是精準、科學的防疫理念,“四早”的防疫要求、四方責任的一再強調,還是賡續到第九版的防控方案,出臺“二十條”優化措施,及最新出爐的“防疫十條”,都遵循著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的最高原則,都旨在護佑每個人平安順遂。
疫情反復不定,具體的政策調整需因“疫”而變,這期間,整個社會以及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承壓不少。如今,“防疫十條”發布,為經濟社會暢通循環注入了更多確定性。
具體到個體,客居他鄉的打工人有了從容回家過年的盼頭,學生也將回歸線下課堂,人們可以跨省旅游,朋友們又能聚餐把盞,一個個久違又熟悉的生活場景,藏著每個普通人的幸福密碼,也是一個國家活力奔涌的切面。
不過,需認識到的是,我們的防疫政策是在“優化”,“不是完全放開,不是弱化更非‘躺平’”。奧密克戎致病力毒力雖明顯減弱,但仍有較強傳播性。所以,政策優化之后,更需要我們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,充分認識到面對疫情新形勢,防疫責任仍然不能丟。
防疫走到今天,我們從疫情初期的緊張不安,到從容應對,現在似乎即將回到水草豐美的生活溪流中。我們有理由為此而欣喜,但也要嚴格遵守最新防疫要求,不越界不逾矩,守好“責任田”,才能讓生活盡快煙火如常,為經濟社會注入蓬勃生機。